智能制造与材料化工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与材料化工学院肇始于1958年的宜春大学数理科,后历经宜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及宜春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本世纪初整合校内理、工科资源组建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025年,学校教学机构调整,组建智能制造与材料化工学院。

   

目前,学院下设物理、机电工程和土木工程3个系,化学和应化教研室两个教研室,设有物理学(师范类)、材料物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有在校学生2千余人。办学至今,学院走出了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仙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118人,其中高级职称42人,博士(含在读)52人,硕士4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青年井冈山学者1人,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余项、申报授权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篇。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现有“江西省品牌专业”(物理学)1个、宜春学院一流专业3个、江西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宜春学院一流建设学科2个、宜春学院特色学科1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


   学院为培养服务江西、辐射全国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有“宜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粤嵌众创空间”、“华为讯方校企合作创新实训室”等多个实训中心,并与国轩高科、赣锋锂业等一批上市企业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

依托校企共建的教学和创新平台,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近年来每年均有上百人次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数维持在每年100项左右,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等大赛上屡创佳绩。

崇理尚工,匠心于求是学院的院训。学院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考研录取人数逐年递增,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了各类学生社团、协会和兴趣小组20余个,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很好的锻炼平台。

面向新征程,智能制造与材料化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宜大学”建设为引领,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沃土,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工程实践力与前沿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6月28日)